2019-07-17 13:41:26 重庆华图 https://cq.huatu.com/ 文章来源:未知
【导读】重庆华图为您提供:2019年重庆法检考试申论热点:网民低龄化,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2021年重庆法检考试交流群】 ,更多资讯请关注重庆华图微信公众号CQhuatu,重庆华图咨询电话:023-67518090。
2019年重庆法检考试申论热点:网民低龄化
【关键词】
互联网 小网虫
【热点背景】
1、“小网虫”越来越多,怎样趋利避害,引导儿童安全上网?如何抵御侵害,构建安全网络环境?这些值得关注。上网低龄化成为普遍现象“孩子是从几岁开始接触网络的?”
湖北武汉的秦女士想了想说:“应该是两三岁吧。孩子一哭闹,怎么哄都哄不好,我就给孩子看手机上的图片和动画,孩子立马就安静下来了。久而久之,我就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了。但我发现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方式,现在孩子每天都想看动画片,不给他看还耍脾气,真是令人头疼。”
在中国,像这样的“小网虫”已成为互联网大军的重要成员。不久前,腾讯公司发布了《儿童安全上网指引报告》,数据显示,90%的中国儿童(指18岁以下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互联网,其中城市儿童触网率近95%。儿童首次触网年龄也越来越小,报告指出,56%的儿童初次上网年龄低于5岁。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3.6:46.4,网民性别结构趋向均衡。
在年龄结构方面,与2014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和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的占比均有所提升,互联网继续向这两部分人群渗透。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上限,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 。
学历结构方面,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 。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职业结构方面,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上限,为25.2%,其次为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1%,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5.2%,这三类人群的占比相对稳定。
收入结构中,网民中月收入在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较高,分别为18.4%和2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民的收入水平也逐步增长,与2014年底相比,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网民人群占比提升了5.4个百分点。
【考点分析】
一、原因
模拟试题:网民低龄化产生的原因。
【参考解析】
1、移动终端大肆兴起、互联网触角无处不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对“00后”“10后”来说就像玩具一样稀松平常。
2、家长用手机上的图片和动画哄儿童保证其安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
二、分析
模拟试题:针对网民低龄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网络低龄化现象存在利与弊。网络一方面,损害视力、影响学习、受不健康内容误导、沉迷上网和游戏;另一方面,引导得当,网络不但不会影响孩子成长,还能发挥开发孩子智力等正面作用。因此,对于孩子上网问题,家长不应该一味去“堵”,而应该想办法去“疏”。
三、对策
模拟试题:针对网民低龄化,如何趋利避害?
【参考解析】
1.对家长来说,一方面应掌握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对其上网行为进行有效管理,限制某些浏览内容;另一方面要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劳逸结合,降低孩子对屏幕的依赖。而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让学生更及时、深入地了解互联网,认识其利弊,以更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2.就社会而言,应该为辨别力和自控力尚缺的孩子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无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体经营者、企业,还是每一个网民个体,都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
3.在国家层面上,政府部门应该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社会立规,划定红线;对网站及网游进行分级,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产品和特定服务。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整治力度,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4.具体到每个人,当我们在指责网络、担忧孩子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自省。更多成人能以身作则、学会自控,将自己从网络中解放出来。
四、范文
由网民低龄化引发的思考
“超半数儿童5岁前就开始上网!”近日,美国一则“0—8岁儿童媒体使用情况”报告出炉,再度引发人们对低龄儿童触网话题的关注。另据一份国内儿童网络素养状况报告显示,超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日均使用网络时长在30分钟以上,而日均上网时长超过30分钟的5岁儿童已达31.9%。
数据不如现实来得生动。倘若留心身边便会发现,儿童接触互联网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两三岁的娃娃,怀里抱着手机,语音聊天玩得倍儿溜;四五岁的孩子,指尖熟练解锁屏幕,各种程序得心应手;更别提已经上学的小学生,玩游戏、看视频、录直播分分钟搞定。而这“小小屏幕”更俨然成了一些家长的“终极武器”——孩子吵吵闹闹,扔个手机,立马安静;孩子要这要那,扔个iPad,大人瞬间“解放”。有人戏称,这代孩子是“被电子保姆带大的”。出生于网络蓬勃兴起的时代,互联网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成长轨迹。
当孩子成长遭遇“互联网+”的变量,我们该如何应对?对家长来说,一方面应掌握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对其上网行为进行有效管理,限制某些浏览内容;另一方面要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劳逸结合,降低孩子对屏幕的依赖。而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让学生更及时、深入地了解互联网,认识其利弊,以更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为。
就社会而言,应该为辨别力和自控力尚缺的孩子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无论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个体经营者、企业,还是每一个网民个体,都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感。
在国家层面上,政府部门应该制订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社会立规,划定红线;对网站及网游进行分级,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产品和特定服务。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整治力度,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儿童宛如野生植物……他的成长是有机的、自然的。”给生活和成长留出空间,带着孩子从网络世界里探出头来透透气,你会发现,“蚂蚁搬家”里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故事,“蜻蜓低飞”划出了多么美丽的弧度。这样生机盎然的生活,在“1024kb”的世界里永远无法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