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3 15:05:20 重庆华图 https://cq.huatu.com/ 文章来源:安徽华图
【导读】重庆华图为您提供: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中国朝代历史(六),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2022年国家公务员QQ交流群:885097273】,更多资讯请关注重庆华图微信公众号(CQhuatu),重庆华图咨询电话:023-67518090/67518087。
★国家公务员资料包领取★
中国朝代历史(六)
行测常识模块,法律常识一直占据着比较大的比重,考生在日常学习中要重视常识的积累。图图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朝代历史(六)”。
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以应天府为陪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1.时间:1368年—1644年
2.第一任君王:朱元璋
3.其他重要君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祐樘
4.建都:应天府(今南京)
5.重大历史事件:
(1)明王朝建立:元朝末年,朱元璋参加了濠州郭子兴的起义。郭子兴死,朱元璋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领袖。不久,朱元璋渡江南下,建立了以今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并采纳封建士人的发展策略,组织屯田。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外用兵,先后消灭了周边的元朝残余势力,又通过鄱阳湖大战及其它战争,先后征服陈友谅及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1364年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1367年十二月,正式即皇帝位。1368年正月初四,改元洪武,国号“明”,建都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2)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
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洪武”,所以史称洪武之治。
(3)建文改制:明惠帝、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为指导,遵循先圣之教诲而实行“德治宽政”,解决“朱元璋后”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藩王拥兵等问题。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剧除了来自于削藩的失败,还来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经验不足有关。
(4)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5)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
他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 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6)张居正改革: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①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使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
②实施边防新政,提高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③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
改革结果: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保守派群起反扑,之后变法的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最终失败。
改革评价: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也增加了一定的抵御能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
但是张居正倡导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没有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7)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8)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七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西洋是指今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从1405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到达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发展了航海事业,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国际交往。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还要早八九十年。
郑和下西洋也是明朝初期的政治要求,但随着迁都之后,明朝渐渐改变了对于航海的态度,渐渐开始闭关锁国起来。
(9)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事件。
6.政治: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主要矛盾由中央地方转向皇权相权。
①建国初期:继承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有左右二丞相?。
②明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处死丞相胡惟庸,下令废除中书省制度和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君主专制的程度到达了顶峰?。由于事务繁多,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负责顾问兼协理奏章,?没有实权。?
③明成祖朱棣时期:设立内阁,其首脑为内阁首辅?。地位提升,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皇帝用红笔进行批示并进行最终决策,称为批红。?
(2)地方制度: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行省制度,改由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事,并称“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各对中央负责。?
(3)监察制度:
①中央: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设有六科给事中,对六部监督,合称“科道”。
②地方:省级机构设立按察使司(司法、监察)。
③特务机构——锦衣卫,专门纠察功高位重之臣,功臣宿将相继尽灭,适应了专制主义的需要。
(4)法律制度:洪武六年以唐律为蓝本,制订《大明律》。
(5)选官制度:科举——定制后三年一科,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不许自由发挥。
(5)经济制度:
①奖励垦荒。
②实行军民商“屯田”。
③组织兴修水利,疏峻大运河,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规定有地五亩以上须种桑、麻、棉各半亩,多者加陪,并推广植棉法等等。
④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7.经济:
(1)南京,北京,苏杭九大商业城遍布全国,京城设商人存放这些货物的“榻房”,大市镇设税课司局。并前后铸造两种铜钱:大中通宝钱和洪武通宝钱,又有纸帛“大明宝钞”。
(2)从唐宋以来一直流行于民间的白银,最终取得了明朝政府法定的钞币,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
(编辑:重庆华图)华图教育葱妹
重庆华图微信公众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