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4 15:42:34 重庆华图 https://cq.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重庆华图为您提供: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阅读理解能力试题,加入【2022年重庆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 ,重庆华图及时为您提供2022年重庆教师教师资格证招考公告、考试大纲、报名入口、考试资料等相关资料。欢迎关注重庆华图官方微信CQhuatu,每日为您推荐考试信息。
推荐:【幼儿园阶段】2022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套装(含21年10月试题)
推荐:【小学阶段】2022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套装(含21年10月试题)
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阅读理解能力试题
材料分析题
1.材料:
世界各国文化都包含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这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称为“道”和“艺”。各种具体的学问,可称为“艺”;万物共通的道理,可称为“道”。
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之间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并着重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
“道”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它以传道、明道、行道为指归,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以载道为内涵,以达道为究竟。儒家将其表述为“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有心悟”,下学“人伦日用”,上达“天道性命”,就是说要从具体的“艺”上升到“道”,用“道”来指导“艺”。
“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孔子在《礼记》中多次提到要以“六艺”来教育青少年。“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各种礼仪规范、唱歌、跳舞等,属于文艺范畴;射御包括射箭、骑马等体育运动,属于武艺范畴;书数指书法、算数、天文地理等知识,属于技艺范畴。因此,“艺”包含文艺、武艺、技艺等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朱熹《大学章句·序》中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可见,古人从小就要学习诸多“艺”层面的知识,这对于提高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举例来说,武艺中的“射”在古代是相当被重视的活动,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通过这项活动还可以培养心性;射箭时必须身端体正,精力集中,心无旁骛,若射不中也当反躬自问,而非怨天尤人。古人通过简单的“射”提炼出了丰富的“道”的内涵。
古代多数老百姓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观念就是从戏曲、说唱中学得的。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高台教化”,其中的正邪虽然过于脸谱化,但恰恰是这些让人们懂得了善恶之分。艺术的呈现和发展,一定要遵从“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心灵、污染社会的玩物。
天地万物,道统为一。《中庸》中讲“道不远人”,但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道”的存在。“道”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精神、能量,跟具体操作层面的气功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精神力量。而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可感的,必须通过视、闻、摸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中国古典文化极其注重对“道”的领悟和把握,将这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视为文化之魂魄。我们可以从提倡、宣扬古典文化中门类丰富的“艺”入手,进而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以达到恢复、增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道与艺》)
问题:
(1)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道”和“艺”分别有何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道”和“艺”是统一不可分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10分)
2.材料:
蒙昧——野蛮——文明,这实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人类学家常常把它们作为人类早期演进的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当然早已进入文明,而且千万年下来,早已进入一种充分成熟的文明。我们的一切举止作为,好像应该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昧和野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时时滋生。它们理所当然地把嘲谑和消解文明作为自己的生存本能。没想到文明对此毫无警觉,它太相信那个所谓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对周围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在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现场,一个母亲高举着婴儿喊道:“他还是个孩子!”然而喊声换来的是笑声和枪声。她原以为还有一个在人性边界上的最后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在“文革”初期“破四旧”的熊熊火光中,一位老人抓住了一双握着几卷古画的手,低声相告:“这是郑板桥的真迹!”然而还没有等他说第二句,一蓬新的火焰早已腾起。他原以为还有一个文化价值上的起码前提,事实上这里已没有这个前提。
固然,这些都是特例。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举目四顾,原以为有前提而事实上没有前提的实例比比皆是,只不过性质完全不同于杀人放火这样的特例罢了。
(摘编自余秋雨《文明的碎片》)
问题:
(1)材料第三段“把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4分)
(2)你同意作者提出的观点吗?请阐述看法。(10分)
3.材料:
上世纪20年代,以万氏兄弟为代表的早期动画艺术家创作了中国早期的动画片。此后的80多年,中国动画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动画有一个特殊称谓——“美术片”,它准确反映了中国动画特殊的创作观念,就是用中国传统美术如绘画、民间工艺等的造型观念、空间概念、绘画技法创作的动画影片。中国“美术片”造型主要取材和借鉴中国古代壁画、民间年画、庙宇泥塑、舞台戏曲等的形象和服装、道具设计,角色造型或富丽堂皇,追求形式感很强的“装饰风格”,或简约洗练,追求轻松随意的“写意风格”,因为运用了中国绘画中散点透视、高远法则、分层、留白等技法和原理,中国传统动画的场景设计不是真实立体空间的再现,而是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真实物理空间的、适合平面形象活动的平面空间,角色造型是平面的,场景也是平面的。动作(表演)自然也不能同真实生活一样了。中国动画家从传统戏曲表演中获得启示,动画角色也要“表现”,不要“再现”,这样既有动画特点,又与画面的平面风格一致。《骄傲的将军》首次把京剧中“净”“丑”的表演动作运用到动画角色上,《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中的许多动作也借鉴了京剧表演。由此,中国动画动作设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舞蹈化的表演动作,不追求真实生活动作。二是适合在平面空间上展现。中国美术片对中国传统绘画和民间艺术的吸收和借鉴不仅表现为形式,还包含对其美学观念和哲学理念的继承,特别是视觉重构、意境营造等观念的继承。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追求“意境”的传达,在叙事之外给人更多情感宣泄和想象的空间。中国传统绘画和脱胎于此的中国传统动画,把真实三维空间重构为二维平面“空间”,则是哲学意义上的突破。独特的“意境”也使中国动画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认为“中国风格”过时了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中国风格”,也不知道国外动画无一例外一直在追求、宣扬他们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艺术形式到精神内涵。戴铁郎以及万氏兄弟、特伟、阿达等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不仅创造了“中国风格”的经典动画,创造了中国动画的辉煌,他们也是在通过这些“中国风格”的动画传承、弘扬、发展中国的文化。
当然,风格也具有时代性。我们说中国动画要坚持“中国风格”,绝不是为了怀旧甚至“复古”,也绝不是说我们的动画必须或只能是传统题材、传统形式和传统表现手法。动画创作中突出“中国风格”,不仅需要传承坚守,更需要创新发展。没有动画艺术的突破,就不会有动漫产业的真正发展。中国动画史上有过两次大的发展时期。今天,认真学习、研究前辈动画家的艺术理念与精神追求,就是为了抓住机遇,打造既有传统“中国风格”、又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的“中国学派”,创造新的动画精品,以迎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高峰的到来。
问题:
(1)在中国,“动画”为何又被称为“美术片”?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文章为什么说中国动画的“中国风格”没有过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下一篇:没有了